油漆废水处理中 AB 剂对漆雾黏性破坏及絮凝分离的作用机制
时间:2025-07-03 16:57:28
来源:
浏览|:5次
在工业涂装过程中,喷漆作业产生的漆雾会随着废气排放或混入循环水中,不仅污染环境,还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。油漆絮凝剂 AB 剂作为处理漆雾的关键药剂,能够有效消除漆雾的黏性,实现漆渣与水的分离,保障涂装系统的稳定运转。其消除漆雾黏性的原理,与 AB 剂独特的组成成分和作用机制密切相关。
油漆絮凝剂 AB 剂由 A 剂和 B 剂两部分组成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A 剂也被称为除漆剂或分解剂,主要成分是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和渗透剂。在处理漆雾的过程中,A 剂先发挥作用,它能够迅速渗透到漆雾颗粒表面,降低漆雾与水之间的表面张力。漆雾中的树脂、颜料等成分在有机溶剂的作用下,原本以稳定的分散状态存在于水中,形成具有黏性的乳化体系。A 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亲水和亲油的双重性质,其亲油基团会吸附在漆雾颗粒表面,亲水基团则朝向水中,这种吸附作用打破了漆雾颗粒表面的电荷平衡,使漆雾颗粒之间的排斥力减弱。同时,渗透剂能够深入漆雾颗粒内部,破坏其内部结构,使漆雾颗粒的黏度降低,逐渐失去黏性。这一过程就如同将原本紧密结合的漆雾颗粒 “松解” 开来,使其从具有黏性的胶状物质转变为相对松散的细小颗粒。
当 A 剂完成对漆雾的分解和降黏后,B 剂 —— 絮凝剂便开始发挥作用。B 剂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聚合物,通常为阳离子型或阴离子型的聚丙烯酰胺等。这些高分子聚合物在水中会发生水解,形成带有电荷的长链分子。由于经过 A 剂处理后的漆雾颗粒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,B 剂的带电长链分子能够通过静电吸引作用,将漆雾颗粒吸附在长链上。随着长链分子不断吸附漆雾颗粒,漆雾颗粒之间相互连接,逐渐形成较大的絮状团块。这些絮状团块具有较大的体积和相对较低的密度,在重力的作用下,能够快速沉降到水底,从而实现漆渣与水的分离。这一过程类似于将散落的细小沙粒聚集成为较大的沙团,使其更容易从水中分离出来。
AB 剂的协同作用是有效消除漆雾黏性的关键。A 剂的分解作用为 B 剂的絮凝创造了良好的条件,如果没有 A 剂对漆雾黏性的破坏,B 剂很难将具有强黏性的漆雾颗粒絮凝成团。而 B 剂的絮凝作用则进一步巩固了 A 剂的处理效果,将分解后的漆雾颗粒彻底从水中分离出来。在实际应用中,AB 剂的添加顺序和比例也至关重要。通常需要先加入 A 剂,让其与漆雾充分接触反应一段时间后,再加入 B 剂进行絮凝。同时,要根据漆雾的浓度、成分以及循环水的水质等因素,准确调整 AB 剂的使用比例,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。
通过油漆絮凝剂 AB 剂的共同作用,漆雾的黏性被有效消除,漆渣从循环水中分离出来,不仅减少了漆渣对循环水管道、水泵等设备的堵塞和腐蚀,还降低了后续污水处理的难度和成本。在处理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,深入了解油漆絮凝剂 AB 剂消除漆雾黏性的原理,对于提高工业涂装行业的污水处理效率、实现生产具有重要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