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

喷漆循环水漆渣的 AB 剂破乳絮凝技术及应用规范

时间:2025-08-06 16:39:04 来源: 浏览|:23次

在喷漆作业中,循环水系统会不断收集未附着于工件的油漆颗粒,这些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漆渣。由于油漆成分中含有树脂、颜料及各类助剂,漆渣在水中常以稳定的胶体状态存在,若不及时处理,会导致循环水浑浊、管道堵塞,甚至影响喷漆质量。AB 剂作为针对性处理方案,通过协同作用可有效实现漆渣的凝聚与分离。
 
漆渣的特性与处理难点
喷漆循环水中的漆渣性质与其来源密切相关。溶剂型油漆形成的漆渣疏水性强,在水中易漂浮且分散度高;水性油漆因含亲水基团,漆渣更易形成稳定乳化体系,颗粒表面包裹的水化膜会阻碍其自然沉降。此外,循环水中的表面活性剂、缓蚀剂等添加剂,会进一步增强漆渣胶体的稳定性,单纯依靠物理过滤难以彻底清除。
 
漆渣的黏附性是处理过程中的另一大挑战。未处理的漆渣会附着在循环水池壁、管道及喷嘴上,不仅增加清理成本,还可能因局部堆积引发微生物滋生,导致水质恶化。若直接排放,漆渣中的有机成分会消耗水体氧含量,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。
 
AB 剂的协同作用机制
A 剂的核心功能是破坏漆渣胶体的稳定性。其成分中的活性物质可吸附于漆渣颗粒表面,中和颗粒所带电荷,削弱颗粒间的排斥力,促使细小颗粒失去分散性。对于溶剂型漆渣,A 剂中的疏水基团能与油漆树脂发生亲和作用,打破油膜包裹;针对水性漆渣,则通过破坏水化膜结构,促使颗粒脱水凝聚。
 
B 剂在处理过程中承担絮凝与强化分离的角色。其高分子链段可通过吸附架桥作用,将经 A 剂处理后的细小凝聚体连接成较大絮团,显著提升沉降性能。同时,B 剂能调节絮团的结构强度,避免在水流扰动下重新分散。对于漂浮性漆渣,B 剂可通过改变絮团密度,使其转化为易于分离的沉淀态或浮渣态。
 
AB 剂的协同使用需遵循特定顺序。先投加 A 剂完成破乳凝聚,待反应充分后再加入 B 剂进行絮凝,两者的作用阶段明确且互补,可避免药剂间的无效消耗。这种分步处理方式,能适应不同类型漆渣的处理需求,尤其对混合型喷漆废水具有广泛适用性。
 
处理工艺的关键要点
预处理环节对 AB 剂处理效果影响显著。循环水在进入处理系统前,需先通过格栅去除大块杂质,避免其干扰药剂反应。若水中悬浮颗粒浓度过高,可先经沉淀池进行初步沉降,减少 AB 剂的消耗量。对于 pH 值偏离中性范围较大的循环水,需通过酸碱调节使其处于适宜区间,因为酸碱度会降低 AB 剂活性物质的稳定性。
 
药剂投加方式直接关系到反应效率。A 剂需通过计量装置均匀投加至循环水流经的管道或反应槽,投加点应设置搅拌装置,确保药剂与水体快速混合。B 剂的投加需与 A 剂保持适当间隔,待观察到水体中出现细小凝聚体后再进行投加,投加后采用慢速搅拌促进絮团生长,避免剧烈搅拌打碎已形成的絮体。
 
分离工艺的选择需结合漆渣特性。对于密度较大的絮团,可采用沉淀池自然沉降,上清液回流至循环系统;若絮团密度较小,气浮工艺更为有效,通过微气泡附着絮体使其上浮,再经刮渣装置收集。分离后的漆渣需进行脱水处理,减少后续处置体积。
 
现场应用的注意事项
AB 剂的选型需与油漆类型匹配。针对溶剂型漆渣,应选择油溶性较强的 A 剂与高分子量 B 剂;处理水性漆渣时,需采用亲水性 A 剂与具有电荷调节功能的 B 剂。实际应用前,应通过小试确定药剂适配性,避免因选型不当导致处理效果不佳。
 
循环水的运行状态会影响处理效率。水温过高可能加速 AB 剂降解,需采取降温措施;水体中若含有高浓度重金属离子,会与药剂活性成分结合,应提前进行预处理。定期监测循环水的 pH 值、悬浮物含量,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药剂投加量。
 
漆渣的后续处置需符合处理要求。分离后的漆渣属于危险废物,需按照规范进行密封储存,交由具备资质的单位处理。脱水过程中产生的滤液应回流至循环系统,避免二次污染。日常操作中,需做好设备维护,防止药剂泄漏引发隐患。
 
AB 剂处理技术通过准确调控漆渣的凝聚与分离过程,为喷漆循环水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。在实际应用中,需结合油漆特性、水质条件及工艺要求进行综合优化,才能实现漆渣有效去除与循环水可持续利用的双重目标。
 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
more >
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污水选型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销售网络 联系我们

Copyright © 2005-2021 苏州昊诺工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苏ICP备12053904号-8

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